玩得起的"大容量固盘” 技嘉i-RAM固盘
IBM PC发展了二十多年后,处理器的性能早今非昔比,例如Athlon 64 FX55的指令吞吐能力已经达到了每秒7200百万条指令,浮点操作达到了每秒104亿次运算。
即使如此,大家在日常使用电脑的时候,依然会觉得电脑的性能瓶颈日益集中在存储的带宽和延迟。特别是对那些拥有Athlon X2 4800、GeForce 7800 GTX SLI、2GB以上内存的发烧级玩家来说,虽然系统的性能非常强大,但是纵然是采用了Ultra SCSI 320四硬盘RAID 0,依然会感到系统的I/O性能不尽人意。
频繁的内存交换文件操作、依然漫长的游戏读取过程,对这些发烧玩家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折磨。
为了提高系统的存储I/O(输入/输出)性能,开发人员首先想到了开发出采用内存虚拟硬盘的软件。
这样的内存虚拟硬盘技术其实在Windows 95甚至更早之前已经存在,不过最初是用来虚拟软驱的,例如DOS时代和软盘直拷软件HD COPY配合天衣无缝的Imgdrive。
随着内存制造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系统里安装了数百兆字节的内存,此时使用内存来模拟数兆字节甚至更大的营盘空间也成为了现实。
不过系统主内存的空间毕竟有限,并且受制于处理器等因素难以扩展更大的容量,因此人们使用这些虚拟硬盘的软件,更多的是玩票性质。
例如用来测试一下网络传输速率、作为网络浏览器交换文件的高速缓存,甚少有认真地用来运行应用程序。因为除了容量低以外,使用系统主内存来虚拟的硬盘,在重新启动系统的时候数据就会全部丢失,这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大家需要能提供可靠数据保存的大容量半导体盘。
其实在温切斯特硬盘问世的70年代,已经有人采用EAROM(电改写只读存储器)尝试生产基于半导体的固态存取装置。
由于半导体存储有机械盘难以取代的优势,类似这样的努力一直延续着,现在已经出现了采用非易失性内存的100GB以上的2.5英寸固态盘(Solid-state Drive,简称SSD),例如M-Systems的176GB FFD (Fast Flash Disk,快速闪存盘)。
M-system公司的大容量Ultra Wide SCSI FFD固盘
M-system公司的176 GB Ultra 320 SCSI FFD固盘,你也想拥有吧
M-system公司的SATA 150界面FFD固盘
SSD相对硬盘的最显著优势就是速度,例如一个每分钟15000转的硬盘转一圈需要200毫秒的时间,而在SSD上由于是数据是存放在半导体内存上,能够在低于一毫秒的时间内对任意位置的存储单元完成I/O(输入/输出)操作,因此在对许多应用程序来说最为关键的I/O性能指标——IOPs(即每秒多少次IO动作)上,SSD可以达到硬盘的50~1000倍。
采用FLASH内存的SSD具备相当高的数据安全性,并且在噪音、便携性等方面都有硬盘所无法媲美的优势,在航空航天、军事、金融、电信、电子商务等部门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不过SSD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单位价格远远高于硬盘,大部分的SSD售价都超过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万元)!
我们虽然能买得到7800GTX SLI,但是这样20万元的一块“硬盘”着实是难以入手的,即使有钱也未必能容易地买到。
不过大家对固盘的需求(崇拜?)却由于系统处理性能和系统IO鸿沟的日渐扩大而与日俱增,而在2005年Computex上首次曝光的技嘉i-RAM存储卡似乎就是为这类高级发烧用户而度身订制的。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