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二战苏德两军战略战术浅见(前期德军篇)
[打印本页]
作者:
anderlie
时间:
2005-1-16 18:00
标题:
二战苏德两军战略战术浅见(前期德军篇)
作为一个二战军事爱好者,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对苏德战争中两军战术的对比看法,浅知拙见,全当抛砖引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自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开始,以库尔斯克会战为分水岭,前期德军战略攻势,苏军战略守势,这一阶段集中体现的是德军卓越的战略战术,其中最能体现德军战术优势同时也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德军的闪电战术。德国国防军的战术水平自一战以来一直高于周边各国,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德国的大机器工业一直领先于同时期他国,加上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严谨作风,德国的坦克生产技术确实精良;但是,德军坦克对盟军坦克(特别是苏军坦克)的装备技术优势,可以说在1942年PanzerV式(即“虎”式)坦克投产以前是根本不存在的:在西线,德军大量的二号、三号、35t、38t坦克,技术水准基本上还是和盟军在一个层次上,而当遇到像英军“马蒂尔达”这样的步兵坦克时,就只能依靠英勇的高射炮兵了;在苏德战场上,面对苏军的T-34型、Kv-1型、Kv-2型坦克,德军的装甲部队只能哀叹人世不公…………可以说,正是战略层面上对装甲部队的正确使用,决定了德军即时没有装甲优势,但仍能在二战早期势如破竹,这不能不归功于德军特有的闪电战术。30年代重建的德军,基本上破除了传统思想的羁绊,没有像英法那样,将坦克配属到步兵作战单位中协同步兵作战,而是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组建了独立的装甲师和机械化师,进而组建机械化程度很高的装甲集群,这些新颖的作战单位,正是日后德军闪电战的主角。我们现在回到1941年的6月、7月份,德军冯.伯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正是在开战伊始,即投入了几乎全部装甲力量,出人意料的是不是在苏军西方面军筑垒地区正面,而是在其两翼的软肋处————卢布林和考纳斯地区,实行快速突破和向心突击,迅速前出绕过普里皮亚季沼泽地带,达成了对整个苏联红军西方面军一线部队的战略合围。这样的大手笔,只能由合成化程度极高的机械化部队来完成,他们不必理会当面的坚固苏军筑垒,只要绕过去,将其留给后面的摩托化步兵和炮兵部队解决,而自己在德军该方向上几乎全部空军航空队的掩护下,不顾一切的战略前出,以最快的速度达成对苏军重兵集团的合围,这个就是德军闪电战的精髓。在日后的几次大的战略层面上的两军对决中,德军基本上都是使用这种相同的战术,比如斯摩棱斯克会战、基辅会战、莫斯科会战。其实到了后面两次会战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能基本上准确的判明德军主攻方向,无奈由于前期战争技术兵器、人员损失太大以及苏军该时期较差的战术素养、落后而混乱的指挥通讯手段,致使德军的战术意图基本上还是得以达成(基辅会战还和斯大林本人对乌克兰特有的感情有关,最高统帅的政治前瞻性导致了军事战略上的空前失误,德军用同样的闪击战术几乎全部包围歼灭了整个苏西南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大将以下共60余万苏联红军或战死或被俘,红军技术兵器损失十分惊人,以至在其后的莫斯科会战中更为被动!)
闪电战术,依靠强大的装甲部队为载体,快速穿插、向心突击合围敌重兵集团的作战理念,确实是德军战略层次上用兵艺术的顶峰;它的实现需要高超的装甲战术素养、通畅的后勤保障体系、有力的空中配合为依托,这几点在二战早期的德军身上都基本具备了。但同时,我也想谈谈自己对其缺陷的个人看法:如此集中的使用坦克这种攻坚利器,固然能极大地达成战役突然性,打乱对方的战略兵力配属体系,取得战略主动权,但其代价是极为惨重的,由于失去了步兵的有力配合,装甲部队长途奔袭敌后、实施穿插合围,对装甲兵的能力是一个有力的考验,如果对方事先成功的判明其主攻方向,有目的、有准备的在其预定穿插路线上建立绵亘的反坦克狙击阵地,则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没有这么理想的事情,但失去步兵依托的德装甲部队,在实行向心突击时确实消耗是惊人的;同时,正面担任攻坚的德军摩托化步兵,由于得不到装甲部队和空军部队的有力配合,在向苏军筑垒进攻时也遭到了很大损失,只不过在苏德战争早期,德军这种战术弊端由于苏军拙劣的战略战术而没能完整地暴露出来。
作者:
stuca
时间:
2005-1-16 23:34
标题:
二战苏德两军战略战术浅见(前期德军篇)
个人观点:德军闪电战不如苏军后来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先进。
欢迎光临 NBCLUB笔记本电脑俱乐部 合肥THINKPAD APPLE LENOVO DELL专卖店 (http://nbclub.net/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