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笔记本电脑整合性高,设计精密,对于内存的要求比较高,笔记本内存必须符合小巧的特点,需采用优质的元件和先进的工艺,拥有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耗电低、散热好等特性。出于追求体积小巧的考虑,大部分笔记本电脑最多只有两个内存插槽。
我们把内存的发展分为非标准时代和标准时代。
(图片:笔记本内存)
混乱年代-非标准的天堂
和其它配件一样,内存的发展也是从台式机开始的。刚开始的内存都是焊接在主板上的。我们所熟悉的内存条大致是从286时期主板上的内存条开始的,30pin、256K的,而且必须是由4条组成一个bank方可显示。30pin 、16MB在那时可是稀罕物,价格不菲。而本本的内存出现要晚的多。
1982年11月,Compaq推出第一台IBM兼容手提计算机,采用的内存为128KB RAM。而真正的笔记本内存是始于486时代的。
那时笔记本适用内存几乎是千奇百怪,一个品牌、一个机型一种适用内存,因为本身这个时代的机器就带有摸索和试验的性质,有的机器更是直接用PCMICA内存卡来做内存。
到了586阶段,台湾厂商的笔记本的产品逐步推广使用了72pin SO DIMM标准笔记本内存,其实也存在至少4种72pin SO DIMM内存:72pin 5V FPM SO DIMM、72pin 5V EDO 72pin 3.3V FPM SO DIMM、72pin 3.3V EDO SO DIMM。这时的内存大部分和显卡一样是焊接在主板上的。
到了Pentium MMX阶段,出现了144pin 3.3V EDO SO DIMM标准笔记本内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DO内存。这种内存需要双条搭配使用,价格依旧很贵。另外仍然存在一些异类,例如:TOSHIBA的某些机型、台湾TWINHEAD(伦飞)的8、9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