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款名叫“55℃杯”的产品火爆朋友圈,据称可以将开水和凉白开在短时间调整到55℃左右,堪称喝水神器。关于其效果如何,此前已经有网友做了体验,现在有知乎网友对55℃杯做了拆解,为我们还原了其真正的原理。 通过对从官方天猫店买来的杯子进行拆解,该网友得出结论:55℃杯的确没有用廉价的三水合醋酸钠作为导热材料,而是使用了更廉价方式——主体是水作为导热材料,顺便加了<0.5w%的“微米级导热材料颗粒”逗你玩儿。简单来说就是用内胆270mL的水吸收了280mL开水的热量,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了下来。 以下是原文: 【前景提要】 微博上有人指出,55度杯是通过无水醋酸钠储热,根本不值钱。 

随后各种网站出现了大量的辟谣信息,声称谣言中的55度杯是假冒的。 同时呼吁要保护知识产权。 辟谣中还提到,55度杯是高科技专利产品,使用相变金属储存热量,技术含量完爆无水醋酸钠20条街。 
而通过查询专利,可以看到,正版55度杯的原理应该是: 
当然,这个说明非常坑爹。。 例如:“热水降温时,相变金属凝固放热” 科不科学我就不追究了。。 而事实究竟如何呢? 【产品分析】 因为LKK声称网上的卖的杯子许多都是假冒伪劣产品,为了避免买到盗版,我特地到天猫旗舰店购买了正版产品。 
拿到杯子,我就迫不及待的测了下容量。 如说明书所述,装满接近300mL。 

把这些水加热到100°C。 

把这些水倒入杯中,votexing一分钟。 
温度显示56°C。 
倒出热水,倒入室温水(23°C),同样votexing一分钟,温度显示36°C。 
到目前为止,和官网提供的信息是基本吻合的。 
(来源:55°杯)
当然,官网还不止一处提到杯子的工作原理: 
上图来源lkk淘宝旗舰店。
相信100个人里起码有99个都舍不得把这个300块钱的高级杯具搞坏吧。 其实我也非常舍不得。 不过本着求知的目的,对微米级传热材料一探究竟,我还是决定拆开这个300块钱的悲剧。 (等等,专利不是说纳米级相变金属么?!!) 【产品验证】 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砸开了这个外壳(图1:007) 魔术锯穿透2mm居然彻底打滑毫无作用。。。 
只好换刀片,切了半天发现居然有两层不同塑料。。。是不是都是食品级PP我就不知道了(注意箭头下方那条缝显示有两层材料)。。。 差点想用液氮冷冻然后直接敲碎(cyrofracture) 
不过看在保护微米级导热材料的份上没有这么做。。。 我硬是用小刀切开了这近5mm的塑料外壳,本以为能看到微米级导热材料,哪知道。。。 居然。。。 
等等,顶部貌似有个奇怪的螺丝。。。 
把螺丝下掉。。 
结果从里面倒出了270mL以上橙褐色液体!! 
(不小心溅到手臂上还导致了暂时性荨麻疹。。。不过冲洗后消去) (整个55度杯的容积才280mL) 值得注意的是,该液体为悬浊液。。。里面的确充满了微米级颗粒。。。 (如果你不理解啥是微米级颗粒悬浊液。。。其实稀泥加点水也算微米级悬浊液) 经过离心,14mL悬浊液中共离心出 
该固体的确属于微米颗粒,不溶于水,不溶于1N盐酸和1N氢氧化钠,不溶于丙酮。 把悬浊液充分搅拌后加热: 

该悬浊液加热至102°C左右开始沸腾。 (不要问我什么液体沸点在100度左右。) (在55度没有观测到任何升温减缓的趋势,悬浊液的温度基本是从23度直线上升到100度。) 悬浮颗粒也没有发生固体到液体的转变。 100度依然是固体。 取200mL悬浊液离心分离固体颗粒。 加热至400°C不分解,脱水后颜色变深。 
200mL悬浊液中提取的固体物质质量约0.1g。 
(粉末样本留了下来,下次跑SEM的时候顺便做个XEDS就知道是啥了。) 【结论】 产品的储热方式只是最最最原始水比热容储热,描述中的相位变化储存热量可以完全忽略。 55度杯的确没有用廉价的三水合醋酸钠作为导热材料,而是使用了更廉价方式——主体是水作为导热材料。 顺便加了<0.5w%的“微米级导热材料颗粒”逗你玩儿。 这个产品彻头彻尾根本没有发生宣传中所说的相位变化储热。 真正的储热原理如下: 
也就是内胆中>270mL的水吸收了杯中280mL开水的热量。 280mL开水降温到56度,温度变化为44度。 吸热约50kJ。 而>270mL,23度的室温微米级导热材料升温到56度,温度变化为33度。 吸热约40kJ 看上去似乎的确少了一点。。。 不过请考虑双层厚重不锈钢内胆以及整个外壁也参与了吸热。 还有请考虑到过程中热量散发。 呵呵呵。 LKK55度杯果然没有使用廉价的无水醋酸钠。 你们高估这个设计了。 我真是太无聊了。。。 PS. 1.别问我是干啥的,我以前是开塔吊的,现在是修水管的。 2.这一定是生产厂家偷工减料造成的,生产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希望LKK和55度杯公司明察秋毫,还消费者一个说法(顺便为上当受骗消费者免费更换良心产品,按照专利使用真正的纳米级固液相位变换金属作为储热材料)。 3.有人问内胆有没有可能是相变金属。这样,在那么多液体面前,内胆只要导热是啥都无所谓了。 4.有人质疑这可能是纳米胶体。首先,官网没说是纳米材料,而专利中纳米材料是用于控制相变金属导热而添加的,和这个屁关系都没有。其次,这个溶液不离心,静置一分钟就沉淀的差不多了,你看着模糊是因为管壁是frosting的。再其次,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纳米胶体,相变潜热在那>250mL水面前也屁都不是。。。 5.有人招手模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