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CI Express总线
从1991年Intel发布PCI总线起,十几年来整个基于冯诺依曼架构的PC机都采用了这一技术。它使用异步传输,运行于33MHz的频率,带宽为133MB/s。到了97年,这样的带宽就已经不能满足图形系统的要求,于是Intel发布了专用于图形系统的AGP总线。在Intel发布800系列芯片组的时候,又引入了“HUBLINK”技术,专门用于南北桥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但是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其他周边设备的技术革新,诸如1000M网卡之类的设备又对PCI的这个打了N多补丁的技术提出了诸多考验,这时候,Intel终于决定,年迈的PCI总线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依托着915芯片组来到我们面前的PCI-Express从一出生起就受到了大家的吹捧。作为一项崭新的还未经市场认证的技术,能够获得这么高的关注,除了Intel这块金字招牌外,其前身PCI总线横行市场十余年、钢铁般不可撼动的老大地位恐怕才是PCI-Express赚到吆喝的主要原因。但是真正分析过PCI-Express的朋友会发现,从技术层面上讲,PCI-Express并非像是当年PCI1.0到2.0技术的一个升级,我们甚至怀疑Intel将“PCI”用于这项技术的命名上是否妥当。用Intel的一位工程师的话说,PCI-Express是“把网络的概念集成到了PC架构中”(We combined the conception of network into the N-Generation PC)。
Intel的工程师这样说是因为PCI-Express总线采用了类似于TCP/IP协议的分层结构和数据祯逐层传递模式。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更有效的利用串行数据传输的优势,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其串行传输所采用的8b/10b编码需要每个字符占据10bit(植入时钟信号技术。时钟信号被直接植入数据流中,而不是作为独立信号存在),也就是比通常多出20%。
但是无须质疑的是,除了逼近铜缆(Copper Wire)理论传输极限的10GHz的理论频率外,PCI-Express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对此,各大媒体报道的篇幅已经很多,我们这里仅列出一些主要优点,并对有助于理解后文观点的部分技术进行简短说明。
PCI-Express重要技术说明
技术名称 说明 优点
High speed, 高频(2.5GHz-10GHz)一条数据通道250MB/s, 高速、高带宽
Wide bandwidth 最大可以达到32条数据通道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fer 差动信号传输(两根数据线来传输同一个信号) 高抗干扰
Peer-to-Peer
Mode 点对点传输模式 独享带宽
下图即是PCI-Express总线在1X模式下的数据传输图,很清晰的描述了“差动信号传输”和“点对点传输模式”。而未来的PCI-Express可以轻松的升级到2X、4X、8X、16X以至32X,在我们可以遇见的未来十年内,PCI-Express将满足PC内数据传输的所有要求。
而对于集成度更高的笔记本来说,PCI-Express的到来则意味着市场更多的动荡。PCI-Express给我们带来了带宽相当于AGP16X(4GB/s)的PCI-Express X16接口显卡、可升级的显卡模块化设计、更小更强的Expresscard(后文将有介绍)、让人眼前一亮的DDR2内存,以及同样基于串行数据传输的SATA笔记本硬盘。同时,Intel以及这项技术的积极拥护者ATI、nVidia等厂商宣称PCI-Express将以更低的能量消耗,提供更强劲的性能,这也就意味着,既老的迅驰将无线网卡作为节能整体的一个组件考虑在内后,Intel将联合更多的硬件厂商,在下一代迅驰中更加全方位的考虑节能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