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软件] 微软新一代浏览器IE10完全解析 [打印本页]
作者: bobwu 时间: 2012-11-16 15:49 标题: 微软新一代浏览器IE10完全解析
从辉煌走向没落的Internet Explorer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微软通过捆绑操作系统来推广其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并将Netscape击败后,IE浏览器一度成为浏览器的代名词,对普通用户来说,浏览器就是桌面上那个蓝色的“e”。然而之后因为当时为了对抗Netscape微软在IE里加入了很多非标准的专属标签,破坏了开放标准,导致了后来的的IE6成为开发者的噩梦,也成为到现在微软自己都杀不死的浏览器。而之后的IE7虽然比起IE6有一些提升,但获得的评价依旧不高,随后的IE8和IE9有了不少提升,但总体的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却依旧在缓慢往下降。
在Internet Explorer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同时,Firefox和Chrome在市场占有率上和口碑上毫不客气给微软深深上了一课。2012年3月18日Chrome 首次在市场占有率上超过微软的IE,而五个月后(8月7号)StatCounter最新的数据更是显示7月份的Chrome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3.8%,超过IE的32% 真正成为全球最流行的浏览器。而对于Internet Explorer大多数人的印象只剩下又老又慢又旧了。
重新开始重视Internet Explorer的微软
或许已经预感不妙的微软其实已经在近几年重拾对Internet Explorer的重视,其在2011年曾专门发布了一个呼吁用户停止使用IE6的网站,IE6成为扫清未来发布新的IE的拦路虎。随后,一直保持着IE浏览器发布周期与Windows一致的微软更是逐渐改变了发布周期,在正式推出IE9后的几天内就推出了预览版的IE10,之后更是每隔8到12周将预览版IE10升级一次,不再墨守成规的微软似乎在学习Google真正将IE浏览器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来开发。
2011年4月12日微软正式发布了 nternet Explorer 10(IE10)的首个预览版本,攒了一股劲的微软随后按照每8-12周升级一次的频率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里连续发布了多达7个Beta版本的IE10,随着一次次的更新,到现在IE10的最新版本为10.0.9200.16384(搭配 Windows 8 RTM),以下都是极客公园关于此版本IE10的介绍。
就像上图所展示的那样,IE10分两部分:Windows 8 Style IE10 (Metro IE10)和桌面版IE10 ,前者是适用于平板的无边框触控式沉浸界面(Immersive),后者是与IE8、9相差不大的传统桌面版。默认情况下,Windows 8将使用与您当前环境相匹配的Internet Explorer的风格来打开链接:如果您正在运行Windows 8风格的应用的话,点击链接将启动Windows 8 Style IE10;如果您正在运行桌面应用程序,那么点击链接将在桌面启动桌面版的IE10。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但内里用的是一个浏览引擎和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和Windows 8整体的分裂保持了一致。
桌面版IE10
桌面版IE10是传统IE浏览器的升级,与之前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对CSS3、HTML5和JS等的加强,微软对于IE10的愿景不仅仅是夺回浏览器市场,更是想在浏览器标准和网页标准方面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外观界面
(更加清爽、轻便 Windows 8化的桌面版IE10)
界面与之前的IE8、9界面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所不同的是IE10的窗口和按钮由圆角变为方角,LOGO及图标都更加Windows 8风格化,和之前在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一文中所预测的一样,整体IE的界面、按钮等都已经简约地不能再简约了。
界面简约的同时功能没有降低,其对CSS3的支持、对HTML5的支持、以及JS的改进都让IE10成为在性能上可以与Chrome、Firefox等相提并论的现代浏览器,另外更加简约的IE10相比之前比较臃肿的IE8更加轻便快速。
安全及隐私
在IE10中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之前IE版本(IE8、IE9)的安全隐私策略,保护跟踪保护功能、SmartScreen筛选器、隐私浏览和XSS跨站脚本过滤。在此之上IE10新增了“增强保护模式”(IE7 “保护模式”的升级),对标签和进程做了改进,即当用户同时打开了多个标签时,该模式会自动让每个标签和进程相互隔离,标签A 将无法对标签B做任何动作,也无法获取其他标签的数据信息,来防止恶意网站的攻击,有点类似Chrome的沙盒技术,只不过是将防崩溃换成了防攻击。此外在底层上还有你看不到的内存保护(防止堆溢出漏洞)等功能。
Metro/Modern风格IE10
虽然微软一直称“IE浏览器进行了颠覆式的革新”,但其中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要落在Windows 8 Style部分上了,专门为触摸体验优化的Windows 8 Style IE10 保持了其他Windows Style风格应用统一的沉浸式界面,将标签卡切换和地址栏都分别放置于顶部和底部。底部地址栏可以用滑动或右键唤出,平时浏览网页时它会自动隐藏,这些特性都可以让用户在无需进行过多的手动操作的同时,专注于浏览内容而非浏览方式。
(放大的按钮、精简的功能图标都非常适合平板用户的手势操作)
Windows 8 Style IE10在安全和隐私上也具有桌面版的SmartScreen、XSS过滤和InPrivate浏览功能。另外在新建标签页下会提示您经常访问和已附加的网站,便于访问常用网站。
(隐私模式/InPrivate浏览下的新建标签页)
(Metro Style IE10 置页面:在IE界面下唤出“超级菜单”,再点击“设置”)
除了最基本的浏览网页外Windows 8 Style IE10还有几个独特的特性。
1.磁贴固定功能
相信用过Windows Phone的用户应该对磁贴固定不会陌生,是的,微软将这项功能搬到了Windows 8中,这也意味着网页在桌面增加了新的入口。IE10可以将网站以磁贴的形式固定在Windows 8的“开始”屏幕上,并且可以与其余应用程序和内容磁贴在视觉上更好地融为一体。
2.贴靠/共享模式
Windows 8 Style IE10除了独立浏览网页外还可以以贴靠的方式与Windows 8 Style应用配合,并将浏览器内的链接与Windows 8 Style应用共享。
贴靠模式允许Windows 8 Style IE10可以与其他Windows 8 Style应用并排放置并运行在同一页面同一时间,这对需要多任务处理的用户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因为在像iOS系统中同一个页面下运行多个窗口任务目前是不能实现的,如聊天的同时查看其中对方发来的链接,这样就不必跳出当前窗口,或在发邮件的同时查看地图、编辑日历等。
而共享模式则允许在Windows 8 Style IE10下将Charm菜单“唤”出后点击共享即可将现在打开网页的链接分享到其他包括邮件、人脉等自带应用程序和其他第三方应用程序(如果有安装的话)。(下图)
此外系统还会“记住”你之前的选择共享的方式,在你下次共享的时候已经出现在上方让你快速选择。(见下图)
3.发现及下载应用
和iOS及其他通过注册协议前缀调用第三方应用类似,如果在Windows 8 Style IE10中浏览在Windows应用商店有应用的网页时会提示“获得该应用”按钮,点击即可跳转到微软官方的Windows应用商店下载该应用。即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在IE中发现、下载和启动适用于所访问网站的Windows 8 Style风格应用程序。(下图左下角)
4.“无加载项”体验
Windows 8 Style IE10提倡的是“无加载项”体验,即没有工具栏和加载项。但无任何加载意味在更加快速简洁的同时不支持Flash 格式(也不再支持第三方 ActiveX 控件),目前对于Flash网页及需要其他加载项网页的解决方案是点击右下角的“在桌面版查看”,然后跳转到支持Flash的桌面版IE10部分去查看。(下图)
更新:最新消息是Windows 8 Style IE10将有限度支持Flash,其内置了Flash但采用白名单制度,即如果你的网站不在微软的白名单内,Windows 8 Style UI版将不会运行Flash。要想将自家网站在白名单内需要写封邮件给微软,提供网站和是否符合Flash内容政策的细节。
结语:
2009年IE9的诞生改变了不少人对IE的传统印象,这两年的IE10亦是如此。随着Win 8的版本不断更新,用户量也在不断上升,其内置的IE10的用户量也在逐渐增多,那么未来IE10能否在当下新一轮浏览器大众扳回已经有点不利的场面呢?答案是可以的,毕竟绑定的先天优势的任何其他浏览器都无法比拟的,但这个前提必须是微软继续重视改进IE的性能和体验。
未来浏览器不仅仅是互联网的入口,未来甚至会成为一个新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如 Chrome OS),另外当下移动互联网的也已经渗透到浏览器中,如跨平台的Chrome (for iOS、for Andriod、for Windows、for Mac)在不同平台间的同步和发送功能让跨终端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浏览体验及数据随身走的便捷。可以说IE在这方面现在做的还不够好(目前还没有看到包括Windows Phone版本在内的IE之间的打通),相信这也是IE未来可以努力的一个方向。
作者: chengxyt 时间: 2012-11-16 19:41
SF
作者: fyddt 时间: 2012-11-16 19:50
BD
欢迎光临 NBCLUB笔记本电脑俱乐部 合肥THINKPAD APPLE LENOVO DELL专卖店 (http://nbclub.net/DISCUZ/)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