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M. Glantz上校
美军指挥和总参谋大学,作战研究学院、合成军队中心、苏军研究中心主任
翻译:Emeralknight
这篇译文仅供战争艺术使用,谢绝转载。
我的感想
苏德战争一直是二战爱好者喜欢研究的领域之一,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在德军闪击战面前崩溃兵败如山倒的混乱场面,同三年后以更强大的力量回击对手时表现出的成熟与君临天下的气势两厢映照充满了戏剧色彩。
双方都不缺乏智慧和勇气以及优秀的将帅,双方都有严重的判断和决策的失误,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战争的结局?这篇文章从防御的角度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备选答案,失败,学习,提高,完善,最后走向成功,从苏军1941年的失利和1943年彻底击败闪电战的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发展轨迹。作者的文章也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德军在库尔斯克后认清了闪电战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是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在战争中修正自己的不足,也就失去了战争胜利的可能。这是属于德军自己的悲剧。
序言
卡尔·冯 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写到:“ 正如我们将要说明的,防御是一种比进攻更有力的战斗模式”。但是19世纪那一代军官们受到的教育都来自对拿破伦作战经验的研究,被德国统一战争所影响,几乎没有理由接受这种观点。进攻性精神席卷欧洲军队,在军队的规章制度,计划及思想中都体现出来。这种思想蒙蔽了大部分人除了少数感觉敏锐的观察家,他们目睹了美国内战,布尔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惨状,这些战争显示出克劳塞维茨的格言多半是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理论的正确同时无情的嘲弄了那些在战争中对进攻效果抱有很高期望的人。
战后军方认识到了20世纪科技的力量并把它应用在军事领域。战后军队的意见通常是同国家政治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些国家坚持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通过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军事防御以阻止那些企图使用军事进攻手段改变政治格局的国家。相反的,那些国家受到一战后行政区域的束缚或是迫于探索意识形态改变的压力,因此企图使用新技术恢复其军事攻击能力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所以德国秘密的进行闪电战理论的发展,苏军也把注意力放在实现大纵深作战理论中去。
1939年,1940年和1941年在波兰,法国和俄国的战役分别再次挑战了克劳塞维茨防御优势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使用大装甲兵团作战学说的潮流。同时闪电战成为了至高无上的军事规则,那些深受这些规则侵害的国家开始发展科技反击德国的主宰地位。苏军也不得不调整一代人传统的进攻性思想来重组军队发展科技力量反击闪电战。其实,苏军为了民族存亡奋力抗击德军的闪电战的过程也部分的证明了克劳塞维茨的学说。
在1943年7月,在经历了数个月艰辛的发展完善防御技术,其间付出很高的人员和物资代价后,苏军终于直接迎击闪电战的攻击证明以防御对抗闪电战是可行的。规模巨大而惨烈的库尔斯克战役部分的验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但是也表明了细致的研究军队的组织构成和使用以及研究成果的合理运用就能得出是进攻还是防守获得了胜利。虽然表面上库尔斯克战役验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但是经常被忽视的是在库尔斯克,苏军把反击战术结合到他们整体的防御设计中去。因此,如果没有防御后重新发起进攻的背景,单纯的防御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库尔斯克所能证明的就是能够抗击闪电战的战略,实际的军事行动和战术防御手段。
库尔斯克战役前的苏军防御
苏联在东线的胜利一个首要的因素是他们出色的防御效果,只有成功的防御才铺就了通往进攻胜利的道路。此外,战略和军事防御的发展直接依赖于苏军在战术层面上抵御德国军队进攻的能力。苏军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战术防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首先要在苏军的指挥官心目改变固有的强烈的进攻性思想,其次对整整一代苏联指挥官进行必须的训练使之能够在战术层面和各类装备方面很好的控制军队,进行很多必要的管理组织合成部队的防御。战术防御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伴随着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开始而贯穿了整个战争。学习的结果在库尔斯克直观的表现出来。
苏军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在战术上和观念上都被定义成一支进攻性的军队,相比之下在防御方面则显得黯然失色。苏军的智能和资源都致力于建立突击力很强的陆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所有这些都致力于通过纵深的军事行动和战役来实现战略进攻的成功。苏军自己也承认,这种进攻性部队的定位导致他们无论在战略上,军队的具体军事行动上还是具体到军和师的战术层面上,都轻视防御作战,这种轻视后果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1941年的苏德战争。
1936年的军事条例中表明了苏联红军对待防御的态度。在300页文件中只有大约20页提到了防御(注1)。苏军将防御描述成一种暂时性的现象,目的只是用于有效的利用军队,争取时间,占领临界地区,或者是决定发动全面的进攻前迟滞推进中的敌军。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防御被做为一种临时性的甚至是极不情愿的行为,阻碍了苏军大纵深防御理论的发展。苏军将领疏于防御的训练影响着苏军各级指挥系统对防御的的轻视进一步恶化了局面。
在集团军级规模的防御作战中,20世纪30年代的苏军战术防御是同步兵军和步兵师(注2)中的掩护集群、突击集群的组织构成有关的。掩护集群由2/3的兵力组成,全力抵挡敌人的进攻,突击集群(剩下的1/3)在后方用于反击。大约全部兵力的1/9留下来组成小的预备队。战术防御区域包括一条12公里深的工程化学障碍带,之后是一条位于主防御带前方1--2公里的战斗安全地带,主防御带有6公里深,后方防御带有12--15公里深。在主防御带中,步兵师防御着8—12公里的战线,步兵团的防御正面为3—5公里,各自组成两个防御梯队。团里的步兵营组成基本防御区域,通常是1.5—2.5公里宽,纵深是1.5—2公里,但是,有时也会达到5公里宽。到1940年末的时候,新式装备明显的提高了进攻部队的攻击能力,为此,苏军把师的防线缩短为6—10公里。战前对反坦克力量部署的意见是需要6—9门反坦克炮,面对1941年6月德军的进攻,这被证明是完全不适当的。
注1:与之相比,1944的条例中有近一半聚焦于防御战术。
注2:集团军的防线为80—100公里。
苏军将领对防御的轻视结合其他的一些问题就导致了1941年6月的灾难。在战争爆发后,苏军为其在战略、战术以及实施在防御方面的缺点付出了惨重代价。人员不足的步兵师(5000—6000人)和步兵旅(4500人)防御着延长的防线(14—20公里),为此被迫放弃纵深成单一的防御阵形展开,纵深只有3—5公里(注3)。留下来很少的预备队几乎没有能力实施预想的反击,此外,为步兵提供支援的炮兵力量也很薄弱。
由于兵力有限,所以只能用一条防线防御宽大的正面。这种不正确的战术导致每公里的防御密度只有0.5个营,3门火炮和一些迫击炮。师的防御区域被划分到营和连的支撑点,这些防御地带并不是连续布置的,相临的连接区域也没有封锁火力,只有很少的防御间隙才置于火力的掩护下。几乎没有反坦克防御地带,工程障碍或者是堑壕,敌军可以从这些防御间隙突破防线突入纵深,摧毁师、军甚至是集团军的指挥系统。
注3:步兵旅是轻步兵师,包括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2个迫击炮营和1个反坦克营。苏军建立许多这样的步兵旅用来取代新的步兵师,因为这样的部队比完整的步兵师更容易被那些缺乏经验的指挥官来指挥控制)
1941年和1943年苏军作战单位的军力对比
1941年7月的步兵师
3个步兵团(4 x 76mm, 4 x 45mm)
1个炮兵团(16 x 76mm,8 x 122mm)
2个工兵营
1个侦察连
1个补给连
合计:10859人,36门野战炮,78门迫击炮,18门反坦克炮。
1943年步兵师
3个步兵团(4 x 76mm,16 x 45mm,12 in GRR)
1个炮兵团(20 x 76mm,12 x 122mm)
1个反坦克营(12 x 45mm)
1个工兵营
1个信号连
1个侦察连
1个补给连
合计:9380人(10,670 in GRD),44门野战炮,160门迫击炮,48门反坦克炮。
1941年的步兵团
3个步兵营
1个自动武器连(在7月增加)
1个反坦克炮连(4 x 45mm)
1个炮兵连(4 x 76mm)
1个迫击炮连
1943年的步兵团
3个步兵营
1个自动武器连(2 in GRRs)
1个反坦克枪连
1个反坦克连(6 x 45mm)
1个炮兵连(4 x 76mm)
1个迫击炮连(4 x 120mm)
1941年的步兵营
3个步兵连
1个机枪连
1个迫击炮连
1个反坦克排
1943的步兵营
3个步兵连
1个机枪连(2 in GRB)
1个反坦克枪连(16 支反坦克枪)
1个迫击炮连(82mm)
1个反坦克连(45mm)
1个反坦克排(45mm) (GRB)
数据来源:P. A. Kurochkin, ed., Obshchevoiskovaya armiya v nastuplenii (The Combined Arms Army in the Offense.) (Moskva: Voenizdat, 1966)
数量有限的炮兵不能为步兵提供足够的支持,苏军对坦克的使用也不够灵活而且缺乏远见。坦克团和坦克营被指派防守独立的阵地和防线,为步兵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对突破的敌军进行反击。实际上,苏军指挥官把坦克团和坦克营分成若干小的战斗单位以行军队型实施反击失去了必要的侦察和机动性,再加上缺乏炮火和空军对装甲部队的有力支援,结果就是造成大量坦克的损失。
1941年末,随着战斗经验缓慢的积累苏军在战术防御方面有了改进,在10月的时候,步兵师仍然在防御着24公里以上宽度的正面,火力密度很弱防御能力也比较低。但是到了11月的时候,伴随着红军实力的增长,开始重新学习集中使用兵力的战术,师的防线变窄了,建立一个或两个梯队的防御纵深,单一的防线在正面也建立了最大量的火力点,但是,指挥官仍然没有能力根据需要加强防御,应付危机或实施反击。工程障碍使用方面的改进还要等到1941年晚些时候。
此时,苏军已经沿着前线把分散的步兵战壕连接起来,通过交通壕连接后方,首先是在连的防御点上然后在营的防御区域内都进行了这样的布防。这样就使得防线的空隙和侧翼得到很好的隐蔽,反坦克和防空火炮也部署在防御区域内,同时也加强了机动防御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明显可以识别的标准的防御阵地。
到1942年的时候,苏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的增强使其在战术防御方面得到进一步改进。步兵师通常都会在防线后方建立第二梯队,开始组建坦克、反坦克预备队和加强的炮兵群。步兵团和步兵师都在他们的第二梯队里建立营的防御区域,不久又变成在主防御带中建立第二和第三防御阵地。单个步兵的散兵坑也通过战壕相连接,最初是在排与排之间连接,后来连和连之间以至营与营的防御区域全部相连。因此,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末期(1942年11月),苏军防御密度提高到每公里1个营和20门火炮和迫击炮,反坦克火力防御密度也达到了每公里2—5门反坦克炮,通过建立网状的反坦克支撑点,使用可移动的反坦克障碍物在战斗中提高了对坦克的防御能力。
然而要一直等到1943年,随着装备数量的增加为防御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再结合经验的增长苏军才在防御中充分使用工程准备形成成熟的反坦克防御。在整个1942—1943年的冬天,师的防御纵深仍然比较浅(一条防御带),反坦克手段也较弱,因此,这也导致了苏军在1943年2,3月间顿巴斯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