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钢琴家(The Pianist)
国别:[欧洲]
语言:[中文字幕]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主演:艾德林恩·布洛迪Adrien Brody 托马斯·克瑞士曼Thomas Kretschmann
剧情简介:
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主创人员: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其本人传奇式的经历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他的影片经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如两人共有的苦涩乖戾的幽默,强烈的戏剧张力,惊悚元素,关于普通人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故事等。但他涉猎的电影类型却比希区柯克广泛得多。他视自己为“电影界的花花公子”,决心探索各种电影种类的表达可能性。但他的所有作品都离不开一种极度悲观阴郁的基调,这种情绪可追溯到他童年的创伤经验。 作为波兰犹太人和俄国移民的儿子,波兰斯基1933年生于巴黎,3岁时父母带他迁回克拉科夫,这个不明智的决定导致了1940年德国入侵波兰后全家被送往集中营,幸运的是父亲被捕前想尽办法使年幼的儿子得以逃生。战争岁月里,波兰斯基在乡村流浪,在善良的天主教徒帮助下顽强地逃离了一次次搜捕。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变成了狂热的电影迷,虽然电影院放的大部分是德国电影,但只有在那些梦幻般的光影中才能够得到一点安慰和庇护。战后,波兰斯基得知母亲丧生奥斯维辛集中营,父亲则死里逃生。 在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和卡罗尔·里德的《Odd Man Out》影响下,波兰斯基决定投身于他热爱的电影中。十六岁时他差点成为一名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牺牲品,父亲为了使他摆脱混乱的个人生活,把他送进一所技术学校。但波兰斯基毅然参加电影训练,并成为了舞台演员。1954年,他以安杰伊·瓦尔达的《这一代》登上银幕并考入了洛兹电影学校。他学生时代的短片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和黑色幽默的个人风格以及对古怪的人类关系的偏好。1962年,波兰斯基的长片处女作《水中刀》以象征化的心理分析剧成为战后第一部不涉及二战题材的波兰电影,令他在国际影坛声名鹊起。 波兰斯基随后前往英国发展,以票房惨败的《厌恶》奠定了当代心理惊悚片的基础。《卡特巴赫到来时》则赢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67年,他来到好莱坞,拍摄《吸血鬼之舞》认识了女演员莎朗·泰特并与之结婚。次年经典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问世,较之其前作,该片以心理上的恐惧代替廉价的震慑,在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悬疑气氛和潜在的威胁感。然而这部可怕的电影似乎真的成了某种不祥之兆,一年之后其妻泰特在震惊世界的惨案中丧生,这给波兰斯基的经历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两年后他才逐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改编了莎翁的《麦克白》,尽管他的改编是忠实于原著的,但影片中图解的残忍暴力场面还是引起了争议,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颇令人意外的是,他之后突然调转方向,在意大利执导了一部轻松的性喜剧《禁忌之梦的日记》。 1974年,他返回好莱坞,凭借《唐人街》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影片使濒临死亡的黑色电影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波兰斯基黑暗的宿命论世界观中,主人公无法再维系他天真的理想,而成为最终的受害者。随后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悬疑剧《房客》延续了成功。就在他走出个人生活的阴影,电影事业日渐得意时,波兰斯基因诱奸未成年少女被起诉,为躲避司法制裁逃往欧洲。这一次的波折使他直到三年之后才导演了耗资巨大的《苔丝姑娘》,但这似乎是他最后一次取得成功。 此后他的作品基本上水平明显下滑,1999年依旧沉郁的《第九门》几乎遭到了一片恶评。但自80年代起,他开始对戏剧产生兴趣,不断在欧洲各国执导和演出戏剧并得到了好评。时至90年代,他仍然被各种流言所包围,甚至连多年前的“泰特惨案”也被翻出来大做文章,或许他注定要做一个话题人物。 影片的男主角波兰斯基原属意约瑟夫·费因斯,但他为了一部戏剧推掉了片约。于是波兰斯基在英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开征召主演,想找一位新人来担任这一角色。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美国演员艾德林恩·布洛迪,他参加过《细细的红线》、《山姆的夏天》、《面包与玫瑰》等影片的演出。 关于影片: 童年从纳粹的追捕下逃生的经历是波兰斯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的整个价值观念。但是长期以来他一直逃避着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曾经拒绝了《辛德勒的名单》,因为他认为影片的题材和他的经历过于接近。而十年后波兰斯基终于有了勇气直面那段痛苦的往事并将其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表达出来。“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情感上,它不能与我过去的任何作品相比较,因为它把我带回了那个我仍然铭记的时代。” 钢琴家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映射出了他本人的成长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部电影融入了他个人的感悟。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影片是投资3500万美元的大制作,在捷克、柏林取景。148分钟的长度也是参赛片中最长的一部。可以说这是波兰斯基的雄心之作,不仅寄托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也成为他能否摆脱最近几年低迷状态的一个考验。
|